近来,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思考,在新时代,我们一直在推动实施的素质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形态。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价值选择的新坐标系,素质教育必须以未来为导向,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对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素质教育要以新的形态进行应对,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和办学思路等方面的更新与改变。
教育目标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为主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的可得性高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学习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校教育不能再以书本的内容为局限,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增强对互联网传播的知识进行辨别和加工利用的能力。另外,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未来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人类在学习方面很可能出现依赖人工智能的趋势。因此,要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形式上,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关键补充,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认知社会,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
面对未来,中小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既要体现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又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能提高。这就要求在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时,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同时根据社会的变革,辐射学生在未来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学习形式上,尽量避免教师主导式的学习,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未来的角色更像一个“引路人”或者“幕后服务者”,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再通过整个学校的课程资源整合,因材施教,提供给不同学生所需求的不同课程。针对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则可以鼓励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大限度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的需求。
评价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面向未来,明确各学段学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以及校外培训监督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校内外的课业负担。
办学思路纳入社会力量
进入新时代,办学思路中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就是,社会力量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民间资本的进入,对传统的由财政提供的公立教育而言,既是补充联盟又是竞争对手。为了让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能够和谐发展、互为补充,就要建立更加透明的教育行业准入标准,强化监测监管。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避免由于市场逐利性可能导致的私立教育产品质量低下问题。
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消费,购买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社会力量可以为学校提供信息化课程包、实训实习、教师培训、管理支持、质量监测、就业指导等专业化服务,作为政府教育服务的重要补充。
进入新时代,素质教育既不畏惧互联网的冲击,也不恐慌于人工智能的挑战。它将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内容,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为标准,通过多种教学和学习形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未来会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学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仅仅把学校当成起跑线,终实现人人能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通过学习获得工作的机会,获得生活上的富足和心理上的幸福。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部)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0日第6版
中小学素质教育服务(www.h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