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思教育你值得信赖
语文学习始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厚积”在先,“薄发”随后。一朝赴考,考的其实是三年学习的底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积则无发,但这并不是每个考生,特别是自以为语文是弱科的考生都能明白的道理。
积累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一是从阅读中积累。
先说生活的积累。常言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的青年学生真该关注现时的生活,不要把自己关闭在书斋里,做个宅女、宅男。文学即人学,生活永是丰富多彩,有取之不尽的生命感悟和作文材料。2017年高考卷Ⅰ卷Ⅱ作文题,都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视野在。卷Ⅰ是选择“中国关键词”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卷Ⅱ是选择“先贤化育语”谈当代青年成长感悟。两题都非易与,而积累既多,就能从容表达,做好祖国给我们的必答题。
再说阅读的积累。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这样告诉青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遨游书海,广泛涉猎,才能见识高远,思想才不致枯竭。卷Ⅰ里的关键词如“长城”“一带一路”,指向的是崛起,卷Ⅱ里的名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附丽的是家国情怀,都关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读书,不积累,如何能触类旁通?
很多备考的理科学生常常百思不得其解:文本阅读怎么常常看不懂,文章写作怎么每每摆脱不了思想的呆板和僵化呢?好渴望自己的主观答题和作文有朝一日也能从容地“看庭前花开花落”,“对长空云卷云舒”。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问题,也不是语言表达或者平庸的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积累是否足够,领悟是否到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社会关注和大量的阅读积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也搭建了高大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感受生活的真谛、把握文字的色彩,解读篇章的思想,领会命题的旨趣……
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既然思想是人的本质,那么阅读与作文在表现考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必然要反映考生的修为及思想。
人在社会,不仅立足现时,还陷身历史;不仅获取物质,还追求精神;不仅拥抱自然,还创造文明。无论是直接经验的,还是间接感受的,生活、文本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命之树常青,阅读便常读常悟,作文便常写常新。
做好积累的工作,进而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这或者就是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和复习的法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