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列举网 > 车辆相关 > 拼车/顺风车 > 郑州到汉中大巴汽车路线
郑州
[切换城市]

郑州到汉中大巴汽车路线

更新时间:2018-03-21 18:33:17 浏览次数:169次
区域: 郑州 > 二七 > 一马路
来源:车主
类型:长途拼车
起点:郑州
终点:汉中
出发日期:2018-10-25
车型:客车
拼车人数:45 人
拼车价格:1 元/人
郑州到汉中大巴汽车
郑州随车电话:15890099581、13676932041、 15803875580
联系人:谢先生
郑州到汉中大巴,途径:洛阳、三门峡、华山、潼关、渭南、西安、汉中。
人多上车打折优惠 市内免费接送 承接各地货物运输 具体情况来电咨询。
如果把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分为乐观派和忧虑派,近日去世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一定属于后者。近几年,他频频提醒人们注意人工智能的威胁,批评人工智能的无节制发展。
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张妍也深以为然。“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无法阻挡,‘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她说,“我们不是杞人忧天,要知道,防范的成本比补救的成本低很多。”
2018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中央提案,提出应着力构建安全发展战略,将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提升到与人工智能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市场推广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藩篱,发展或会失控
安全是个宽泛的概念,在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委员王仕看来,它指的是“可控性”。 他们提出了“五横一纵”的概念:“五横”指的是法律、伦理、标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一纵”指的是科普。“安全”应该渗透在这经纬网中。
“推荐系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资讯类APP可以无限制向你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强化你的固有观点,无论对错;电商类APP可以无限制诱导你去‘剁手’,就算超出你的消费能力也无所谓。”王仕举的例子,公众已并不陌生。如果算法只是一味迎合人的需求,没有法律或道德的约束与引导,那么终结果,很可能并不利于个人或社会的健康发展。
王仕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他告诉科技日报,做语音开发时,如果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所有代码就必须遵守美国儿童隐私保护法律。“这是为了防止智能音箱传播儿童等不良内容。”但在国内,目前尚无相关硬性规定。
郑州到桐乡大巴,郑州到桐乡全长约1110公里,途径:南京,无锡,苏州,嘉兴,桐乡,柯桥,绍兴,全程高速15小时到达。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顶尖企业的价值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可以逼真合成出不同人的声音,但他们至今不敢随便对外公布这一技术,“就是怕出现各种”。
当成为重要资源,如果对掌握的人没有明确约束,对可以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没有明确边界,张妍忧虑道,“会不会让坏人更‘坏’?”
有了规矩,前路方是坦途
去年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但并没有将安全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规、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在法律方面,刘庆峰也专门从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应该制定《安全保护法》,实行大分级安全保护机制,加强对各行业领域大安全治理,并规范大运营企业的资质要求。“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敏感,一定要设置严格安全等级。这些一旦泄露,对人工智能和大产业的发展就是极大的冲击和毁灭。”
郑州到桐乡大巴,郑州到桐乡全长约1110公里,途径:南京,无锡,苏州,嘉兴,桐乡,柯桥,绍兴,全程高速15小时到达。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经105°30′30〞-108°24′37〞、北纬32°15′15〞-33°56′37〞。东、北与安康市、西安市、宝鸡市接壤,西南与甘肃省、四川省毗邻。总面积27246平方千米。总人口385.21万人(2015年)。辖汉台区和南郑、城固、洋县、勉县、西乡、略阳、镇巴、宁强、留坝、佛坪10个县。市政府驻汉台区。

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说的是这里,“西北小江南”说的是这里,“中国美油菜花海”说的也是这里。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用事实告诉你——汉中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长江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市域宁强。公元前45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辖今安康、汉中);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地名漂移”延用至今。

汉中,几经繁华,几经沧桑。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苦难的汉中浴火重生。在中国的领导下,历任市委(地委)、市政府(行署)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新篇章,相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美丽中国美城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
据《禹贡》载,夏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即秦岭以南,包括今陕南、陇南、四川、云南、贵州,皆为梁州之域。九州为当时地域之分,而非政区。州名取“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之意,或言因境内有梁山,故名。二说待考。

夏代:境内建有褒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殷卜辞中有“伐缶(褒)与蜀”记载。近几十年间在城固、洋县交界的湑水河下游沿岸发掘出近千件蜀式戈、铜人面具、兽面具,具巴蜀文化特征,而湑水上游出土文物属商文化特征。推论:商代,汉中地属褒国及蜀国,是蜀北方军事重镇,也是殷商向西南扩张的前沿阵地。殷卜辞中的蜀在陕南,包括汉中地区,其时蜀王与商王之间的战争,多发生于陕南。

西周:周初属梁州,后并入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东周:东周前期(约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褒国亡于庸,汉中地归庸国。周匡王二年(前611),秦、楚、巴联合灭庸,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南部归巴国所有(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周贞定王十八年(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秦派“左庶长城南郑”。南郑之名始见于史籍。时此地属秦。周贞定王二十八年(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反”,即叛秦归巴。54年后,即周安王十五年(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夺回南郑,旋又被蜀占据*,秦国势力退出秦岭以南。直到“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蜀王杜宇当七国称王时,以褒斜为前门”(《华阳国志·蜀志》)。蜀占据褒汉,并划沔中(汉水上游)与葭萌地为苴国,建宗藩。楚于此时在今安康一带置汉中郡,以御秦,辖区西至今石泉县一带。汉中之名,始见于史籍。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及苴、巴国,褒汉之地尽归秦。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即周赧王三年(前312),“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史记·秦本纪》)。至此,秦重置汉中郡,将汉水上游(今汉中地区)合入,郡治仍设于今安康,并设成固县(今城固,下同)。

折叠秦代至民国时期

秦代:本地属汉中郡,郡治在西城(今安康,或言秦汉中郡治在南郊,待考),属县有:南郑、褒、成固、西城、旬阳、锡、安阳、房陵,其地域为今汉中、安康地区及湖北郧县一带。前3县在今本地区境内。

西汉:汉元年(前206),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高帝九年(前198)十二月,田叔为汉中太守,“治西城,属县十二”(《华阳国志》)。考《汉书》,汉中郡属县为: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成固、褒中、沔阳(后4县在今汉中地区境内)。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新莽时期,改汉中郡为新城郡(《汉书·地理志》注)。

东汉:初,复更名汉中郡。汉中地为延岑占据,后为蜀王公孙述据有。建武年间(25~57)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今汉中市),辖9县: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西城、安阳、锡县、上庸、房陵(见《后汉书·地理志》),前4县在今本地区境内。

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复设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安阳县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地设房陵郡。至此汉中郡只辖南郑、褒中、成固、沔阳县,郡治南郑,其辖区与今之汉中地区略同。

三国时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自立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章武元年(221)称帝,以巴、蜀、汉中、犍为蜀汉国。设汉中郡,隶属益州,郡治南郑,辖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其后,增设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杨晨《三国会要》)。蜀汉武都郡辖有沮县(今略阳县),梓潼郡辖区含今宁强县地。

曹魏黄初二年(221)分安阳县西北设黄金县(后归蜀汉,在今洋县东),在今略阳县及勉县西北部设武都郡沮县,建兴七年(229)为蜀汉占领。魏灭蜀后,“咸熙元年(264),始分益州巴、汉七郡置梁州,治汉中”(《华阳国志·巴志》)。《寰宇记》引王隐《晋书》载:“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县”,即今四川省长江以北至陕南均属梁州(治所在今勉县旧州铺)辖,其汉中郡领南郑、成固、褒中、南乡、沔阳、蒲池、兴势、黄金8县。

西晋:秦始三年(267)立梁州于汉中(《晋书·地理志》)。州治先后移至汉中郡(南郑)、魏兴郡(今安康)、苞中(今汉中市北)等处。州下设汉中郡,领南郑、沔阳、褒(苞)中、成固、蒲池、兴道(太康二年由兴势县改)、黄金、西乡(太康二年由南乡县改)8县。

太康十年(289),晋武帝孙司马迪被封为汉王,汉中为其封地,汉中郡改为汉国,领上述8县。永康二年(301),赵王司马伦杀迪,汉国除,复设汉中郡,仍领8县。

永嘉元年(307),在蜀地的大成政权李离、李凤先后攻占汉中;次年,晋梁州治迁驻魏兴(今安康);五年(311)迁回汉中。

建兴元年(313),氐人杨难敌占据汉中。次年,杨以汉中降于蜀(成汉),汉中地为成汉所有,辖南郑、沔阳、褒中、成固、蒲池、西乡6县;兴道、黄金2县始属晋梁州(治魏兴),建兴二年后,亦归成汉。成汉设梁州于晋寿(今四川广元昭化镇),领晋寿、汉中等8郡,其汉中郡辖南郑、褒中、沔阳、成固、兴道、黄金、蒲池、西乡8县,今宁强县地属晋寿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灭亡,汉中复归晋。五年(349),桓温平蜀,收复梁州西部,州治迁回南郑。升平元年(357)梁州领汉中、魏兴、上庸、新城、广汉、德阳、遂宁、梓潼、巴西、宕渠、晋昌、晋寿、始宁、北阴平14郡,即今陕南、鄂西北、川北地。

晋宁康元年(373),前秦苻坚遣将略定梁、益二州,汉中归于前秦,仍设梁州,治仍设于南郑,领汉中、梓潼、广汉、德阳、晋昌、遂宁、宕渠7郡,其汉中郡领南郑、褒中、沔阳、成固、黄金、西乡6县;今宁强地属梓潼郡晋寿县。

晋太元九年(384),东晋将桓冲收复汉中郡及梁州;义熙元年(405),氐王杨盛占据汉中;九年(413)东晋刘裕遣将平蜀,收复汉中。至此,梁州治及汉中郡治迁驻苞中(今汉中市北)。梁州领今陕南、川北、鄂西北17郡,其汉中郡领苞中(原褒中县,九年改)、南郑、成固、西乡、黄金5县。

东晋时,因北方大部地区被氐人及其他政权占据,晋在汉中侨置秦州(原在陇西,后侨置襄阳,隆安二年由襄阳侨此),领武都、略阳、安固、太原、怀宁5郡,(前4郡皆侨于南郑),辖下辨、上录、河池、故道、陈仓、略阳、临汉、清水、上邽、桓陵、南桓陵、平陶、清和、高唐14侨县。南郑还侨设有始平郡。此一时期,南郑及苞中境内共设梁、秦2州7郡19县。义熙十年(414)东晋在沔阳县境内白马城(今勉县西)侨设华阳郡。

南北朝时期:汉中是南北政权争夺地带,前期属南朝的刘宋、南齐、萧梁政权,后期属北朝的北魏、西魏政权。

刘宋初,梁州治仍在苞中,领汉中等10郡,以及金山、北新巴、华阳、南阴平、北阴平、巴渠、怀安、宋熙、白水、南上洛、北上洛、安康、怀汉、怀宁、南宕渠等15侨郡,范围涉及今陕南、鄂西北及川北。元嘉十年(433)仇池王杨难当攻占汉中,次年刘宋夺回,将梁州、汉中郡治迁回南郑,废苞中县。汉中郡领南郑、沔阳、成固、西乡4县。今宁强南部属晋寿郡兴安县。

刘宋时期,南郑侨设秦州,先后领13侨郡:武都、安固、略阳、南太原、西扶风、西京兆、冯翊、金城、安定、天水、陇西、始平、北扶风;领侨县37:下辨、上录、陈仓、略阳、临汉、上邽、桓陵、南桓陵、平陶、蓝田、杜、鄠、郿、武功、华阴、始平、莲勺、下邽、高陆、万年、频阳、榆中、金城、朝那、宋兴、新阳、河阳、襄阳、临洮、河关、狄道、大夏、首阳、槐里、宋熙、桓道、中陶。先年,杨难当占汉中期间,刘宋在今四川境侨设有南汉中郡(南梁州)及南汉中、南城固、南沔阳、南苞中等县,具体地址不详。

南齐时期,仍在南郑设梁州,领70郡,其中实郡、侨郡25,荒郡45。其汉中郡治设于南郑,领南郑、城固、西乡、沔阳、西上庸(治所无考)5县。今宁强县南仍属晋寿郡兴安县。侨郡、侨县仍如刘宋时,惟建元二年(480)于侨置秦州内增设仇池、东宁2侨郡,分别领上辨、仓泉、白石、夷安和西安、北地、南汉7侨县。

萧梁初,梁州治仍在南郑,辖今川北、陕南、鄂西北,领汉中、魏兴等68郡,大部为侨郡、荒郡。汉中郡县仍如南齐外,于天监二年(503)设城郡及所属兴道县,即今洋县、佛坪县地,郡县治所在今洋县城;移秦州侨郡于城郡。天监四年(505)梁州刺史夏侯道迁叛梁附魏,梁朝梁州治迁驻西城(今安康),汉中遂属北魏。

北魏时期,在龙亭(今洋县东)设梁州,领晋昌、汉中、华阳、安康、丰宁5郡。永平四年(511)增领褒中郡。晋昌郡,延昌三年(514)迁治于龙亭,领龙亭、兴势、南城(今城固县南部)、永乐(今石泉县南及西乡县东南)县;永平四年复设汉中郡,领褒中、廉水(延昌元年设)、武乡(延昌元年设)县;华阳郡(北魏改侨郡为实郡),治设于白马城,领华阳、沔阳、嶓冢县;丰宁郡,正始二年(505)设,治设于丰宁城(今西乡县城西35公里),领丰宁县。

北魏延兴三年(473),氐人杨文度占据沮县武兴城(今略阳县城),建武兴国。正始三年(506),北魏攻克武兴城,设武兴镇,后改武兴镇为东益州,领武兴,槃头、落丛、仇池、广苌、广世、梓潼郡(后4郡在甘肃、四川境)。其武兴郡领武兴、长举县;落丛郡领明水、武都县,这些郡县均在今略阳县及其附近地境。

梁大同元年(535),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西部,改设北梁州,治所在南郑,领汉中,褒中、安康、晋昌、怀安郡,其汉中郡领南郑、城固、西乡县;褒中郡领褒中县;怀安郡(治设西乡县),领怀安、义存县;废廉水、武乡县及丰宁郡、丰宁县;设东巴州,领敬水郡,郡领木马县,州、郡、县均在今西乡县西部;设安宁郡、平南郡,均在今西乡南及镇巴境,领县无考。在沔阳白马城设西华州,领华阳郡,辖沔阳县;废华阳、嶓冢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汉中为西魏攻占,仍设梁州,领汉中、褒中、城郡。二年改南郑县为光义县,其汉中郡领光义、汉阴、城固、白云(今城固北,新设)县;褒中郡领褒中、武乡(复设)县;城郡领兴势、龙亭县。同年,西魏攻占武兴等郡,改设兴州,治所在武兴,领顺政(武兴郡改)、槃头、落丛、华阳郡。其顺政郡领汉曲县(武兴县改)、灵道县(仇池县改);槃头郡领苌举、武世县;落丛郡领落丛(明水县改)、武都县;华阳郡领沔阳、华阳、嶓冢(复设)县。废帝二年(553)于今西乡境内设洋州,领洋川、怀昌、洋中、丰宁四郡。其洋川郡领洋川(今西乡县蒿坪山)、黄金县(今洋县东);丰宁郡领丰宁县;怀昌郡领怀宁县。这些州、郡、县在今西乡县、洋县、镇巴县境。

北周时,汉中中部为梁州,东为洋州,西为兴州。梁州治设光义县,领汉中、褒中、城、华阳郡。天和三年(568)改汉中郡为汉川郡,治设于光义县,领光义、白云(武乡县改称,将原城固北白云县并入)、城固县。同年,废褒中郡、并入汉川郡;城、华阳郡仍沿西魏建置。兴州(除华阳郡外)所领郡县如西魏;洋州领洋川郡、丰宁郡,领县无考。

隋代:初,汉中州、郡、县设置大致如北周,只废沔阳县。开皇三年(581)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南北朝以来滥设州、县大加省并,撤郡,以州领县。境内废汉川、洋川、丰宁、城、华阳、顺政、落丛等郡,设梁州、洋州、兴州。其梁州(治设南郑)领南郑(改光义县,仍旧名)、褒内(避文帝父杨忠讳由褒中名改)、白云、城固、兴势、嶓冢县;洋州(治设丰宁县)领丰宁、洋川、怀昌、黄金县;兴州(治设于汉曲)领汉曲、灵道、长举、鸣水(曾改名厨北)县。今宁强县分属利州义城(后改绵谷)县。

大业二年(606),废洋州及其洋川、怀昌县,丰宁县改称西乡县,州地改属梁州。次年,废州设郡,以郡领县。遂撤梁州,复设汉川郡,领南郑(白云县废入)、城固、褒城(仁寿元年因丢失褒内县印改名)、西县(嶓冢县改名)、兴势、黄金、西乡县。废兴州,复设顺政郡,领顺政、长举、鸣水、修政(在今甘肃成县)县,今宁强县地属义城郡绵谷县。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政权,并在冲要之地设总管府。本区废汉川郡,设总管府及梁州,治所均在南郑;梁州领南郑、城固、褒中、西县、白云(武德三年复设)县;设洋州,治所西乡县,领西乡、黄金、兴势县;废顺政郡,设兴州,治顺政县,领顺政、长举县。总管府辖梁、洋、兴、集(今川北)4州。二年,改城固县为唐固县,划出梁州西县设褒州。三年,划利州绵谷县北(今宁强县地)设金牛县,隶褒州。四年,分绵谷县地设南安州及三泉、嘉牟县。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以都督梁、褒、兴、洋、集4州军事,并监察各州刺史。同年,划出西乡县南部设洋源县(今镇巴县),隶于洋州。八年,废褒州,其所领金牛、西县改隶梁州;同时,废南安州及其嘉牟县,并入三泉县,隶于利州。九年,废白云县,并入南郑县。

贞观元年(627),唐朝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并州县,分区监理,以山川形势置道。在南郑设山南道,监理梁、洋、兴、金(今安康)等35州,辖域相当于今长江以北陕南、四川、鄂西北及湖南部分地区。贞观二年复唐固县为城固县、褒中县为褒城县,二十三年(649)兴势县改为兴道县。开元十三年(725)因“梁州”与“凉州”音近易混,改为褒州;二十年仍复名梁州。开元十八年(730)分兴道县北设华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与山南西道,境内属山南西道,治设于南郑县,辖区约今汉中、川北及陇南,共领梁、洋、兴等15州。

天宝元年(742),废州设郡,改梁州为汉中郡;改兴州为顺政郡;改洋州为洋川郡,郡治初设于西乡县,天宝十五年(756)迁于兴道县(今洋县城)。

至德二年(757),复废郡设州,州名如前。梁州仍领南郑、褒城、西、三泉(天宝元年割隶汉中郡)、金牛、城固县;洋州领兴道、黄金、真符(天宝三年废华阳县,八年于其地复设,因开清水谷路得玉册,改名贞符县,隶于京兆府,十一年复属洋州)、西乡、洋源县;兴州领顺政、长举、鸣水县。

兴元元年(784)二月,唐德宗因避朱泚之乱,由骆道经洋州来梁州。六月,乱平,诏改梁州为兴元府。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以纪元为府号始此”。

唐代后期,长庆元年(821)八月,废鸣水县,并入长举县;宝历元年(825)八月,废金牛县,并入西县;废洋源县,并入西乡县。

五代十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唐亡,境内初属前蜀,设梁州、洋州、兴州。梁州治设于南郑县,领南郑、褒城、成固、西县;洋州治设于兴道县(今洋县),领兴道、黄金、真符、西乡县;兴州治设于顺政县(今略阳),领顺政、长举县。设天义军。

后蜀明德元年(934),汉中属后蜀,州县设置如前,惟因避后蜀帝孟知祥之讳,改洋州为源州。今宁强地设有三泉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境内仍设山南西道及所属兴元府。至道三年(997)山南西道改为峡西路。咸平四年(1001)合西川路及峡西路设利州路,治所设于南郑,辖区相当于今汉中、南充、达县、广元、绵阳地区,领兴元府及兴、洋、剑阁、阆中、巴、蓬、文、政8州。兴元府领南郑、褒城、城固、西4县;洋州(乾德三年由源州复名)领兴道、真符(乾德四年黄金县废入,县治迁入黄金城,今洋县黄家营乡真符村)、西乡3县;兴州领顺政、长举2县。

乾德五年(967)因三泉县路当入蜀要道,对于控制巴蜀极为重要,故直隶朝廷。宋《太平寰宇记》载:三泉县,“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津要,申奏公事,直属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五年“庚寅,诏兴元府三泉县直隶京师。”至道二年(996),三泉县兼设大安军,次年,废军制。

南宋·蒙古:初(1127~1144),建置如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利州东路治设于南郑,西路治设于兴州,复设大安军。乾道三年(1167)至嘉定十二年(1219),两路合并、分设数次。利州路(含东、西两路)辖地约今汉中、安康、广元、达县、南充、陇南、天水等地,共辖3府12州2军,其中在今汉中境者有兴元府、洋州、兴州(后改为沔州)及大安军。兴元府治于南郑,领南郑、褒城、廉水(绍兴四年设,绍定年间废)、城固、西县;洋州领兴道、真符、西乡县;兴(沔)州领略阳(开禧三年以顺政县改名)、长举县。绍兴三年(1133)复设大安军,辖三泉县。

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南宋与金国划界后,将京兆府乾德县(今长安县南)划归洋州辖。十六年(1146)二月,将乾德县割于金国。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据兴州叛宋归金,称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次月,被李好义、安丙杀,兴州复归南宋。四月,改兴州为沔州,改顺政县为略阳县。端平元年(1234)废西乡县。

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占据汉中,初仍沿宋建置,后并利州东、西路为兴元路,领梁、洋、沔3州。蒙古宪宗八年(1258),在铎水镇(今勉县)设褒州及铎水县,隶于巩昌路总帅府,改大安军为大安州。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汉中属之。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降大安州为县,将三泉县废入;废褒州,将沔州治从今略阳县迁于今勉县,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广元路,领铎水、大安、略阳(将长举、西县废入)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兴元路总管府,辖今汉中北、中、东部及凤县、安康地,路、府治所于南郑,领南郑、褒城、城固、西乡4县及凤州(今凤县)、洋州、金州(今安康)。废兴道县、真符县入洋州。兴元路及总管府隶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省”),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至正十五年(1350),设兴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治设于南郑。

明代:洪武三年(1370)五月,大将军徐达率军取兴元,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称汉中府。降洋州为县。将原属四川广元路的沔州及其铎水(后废入)、略阳、大安县改隶于汉中府。七年(1374),降沔州、凤州为县。三十年(1397)设宁羌卫。成化二十一年(1485)宁羌卫改为宁羌州,沔县、略阳县隶之。至万历初,汉中府辖宁羌州(领沔县、略阳县)、金州(领平利、洵阳、石泉、汉阴、白河、紫阳县)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凤县、西乡6县。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二十三年(1595)直隶于省。汉中府至此辖宁羌州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县、略阳、沔县、凤8县。

清代:初,设陕安道,治所于南郑,领汉中、兴安府。汉中府辖宁羌州及略阳、沔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褒城、凤县。

乾隆二十九年(1765)十二月,分凤县南、褒城北设留坝厅;嘉庆七年(1802),分西乡县南设定远厅;道光五年(1825)分洋县北、整厔县南设佛坪厅,直至清末。

清代在县一些重要处所设有巡检司,计有青石关(南郑)、黄官岭(褒城县,今属南郑县)、大巴关(西乡县)、袁家庄(佛坪)巡检司。同时,一些县下设县丞署,又称分县,有:华阳(洋县)、五里坝(西乡县)、三岔(凤县)等,佛坪厅袁家庄设有盩洋县丞(隶于西安府),宁羌州有阳平关州同。

民国: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至解放。
郑州拼车/顺风车相关信息
2023-07-15 刷新
2023-06-12 刷新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顺捷汽车服务部
注册时间:2013年10月11日
UID:94047
---------- 认证信息 ----------
邮箱已认证 手机已认证 实名已认证 企业已认证
查看用户主页